1935年,黑龙江省克山县发生了一种怪病,病区很多居民整户整户的死亡,患者具有呕吐腹泻、手脚发凉等症状,有些患者当天得病当天就去世了,在这其间很多村庄因死亡人数过多变成废墟,很多家庭惨遭“灭门”。当地百姓深受其害,把它称为“窝子病”“快当病”。当时占领此地的日伪当局本想着把这种怪病按鼠疫处理算了,便随后组织人手对这种“北满奇病”进行调查,结果调查发现这是种慢性心肌病,就以当地地名给它起名为克山病,但当时的专家学者们始终连病因都无法确定,更别提治疗了,因此病情的防控也就迟迟没有进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克山病再一次大规模流行,国家对此病十分的重视,就派出了当时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内科主任于维汉同志带队深入克山病病区开展防治研究工作,那个时候的于维汉虽说不上是功成名就了,但成为名医应该还是手拿把掐的。但于维汉还是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城市的舒适生活,一头扎进当时最贫穷、最艰苦的克山病病区一干就是几十年,这期间三十多个春节都没有回过家。在病区和当地老百姓同吃同住,边治疗克山病边学习耕田劳作。
1958年年底,于维汉用100mL葡萄糖和1个剂量冬眠1号为重症克山病患者治疗后病情迅速好转。使得治疗急型克山病的方案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寻找病因的研究还要继续进行。终于在1962年,他提出了克山病的“营养学说”,并在两个克山病病区开展膳食对比试验。他与科研团队的战友们挨家挨户地送豆腐,通过改善饮食结构来预防克山病。并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克山病病区的群众们每人每天可以吃到4两大豆。病区的老百姓们亲切地把于维汉和他科研团队的战友们称作“豆腐教授”。1984年,在日本的国际心肌病大会上于维汉又一次提出了克山病的生物地球化学主张,并提出克山病的病因是人体硒缺乏外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
在于维汉几十年的研究过程中,他不仅跑遍克山病病区研究诊治了数以万计的患者,还做了不计其数的解剖实验、查阅了海量的资料,为克山病的研究呕心沥血奉献一生。在他当选工程院院士的时候,巴德年院士曾说道:“于老师一辈子只干一件事,最后把这件事干没了。就凭这一条他就应该当选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