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文攻武略千古一帝,开拓疆土整治朝纲,确定了儒家为大汉朝政的指导思想。
文景二帝是为国库挣钱的,无为而治,藏富于民,休养生息,国富民强。
而武帝是花钱的,南征北战,费用浩繁,连年入不敷出,甚至连皇帝的伙食都减配,取出内府的私银,作为弥补,仍然不足。加上水旱天灾,东饥西荒,正常供给也是缺乏。

卖官鬻爵的开始
自武帝元光以后,连年出兵,军需浩大,不可胜数,国库空虚。
于是下令吏民都可以出资买官。名义上为了表彰增强国家武力的功劳,大约买爵一级,计钱十七万,每级递加二万钱,万钱一金,共鬻出十七万级,直三十余万金。
官员治国体系,本是朝廷名器。现在入了市场,明码标价,有钱就能干,干了再弄钱,不论人品如何,就能做朝廷命官。确实令豪奴得志,名士灰心!

发明车船税,垄断盐铁
公元前120年秋天,山东大水,淹没了数千家,虽然地方上开仓放粮,来赈灾救济,但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济于事,再向富人借米救急,也还是不够。于是就想出移民政策,把山东灾民迁到关西吃饭,统计大约70万人口。沿途车马还要花钱,这些灾民到了关西,还得想办法谋生,仍然向官府借钱,费用越花越多,国库空虚。
武帝是只求开拓,不考虑钱从何来的问题。整天就纠集群臣开会,想办法课税敛财。鉴于冶铁业产生了很多巨富,于是就在济南郡的历城、东平陵设冶铁官吏,将冶铁业收归官营。
由汉武帝的近臣、亲信组成的最高决策机构“中朝”,举行了一次国策论证会,年龄32岁的桑弘羊,极力倡议推行盐铁专卖政策,但贤良文学和各种守旧、反对派势力坚决反对,结果展开了一场盐铁大辩论。酷吏张汤擅长律法制定,于是祭出六大政策:
①车船税:商民所有舟车,悉数课税。
②禁民间铸造铁器,煮盐酿酒,所有盐铁各区及可酿酒等处,均收为官业,设官专卖。
③用白鹿皮为币,每皮一方尺,缘饰藻缋,作价四十万钱。
④令郡县销半两钱,改铸三铢钱,质轻值重。
⑤作均输法,使郡国各将土产为赋,纳诸朝廷。朝廷令官吏转售别处,取得贵价,接济国用。
⑥在长安置平准官,视货物价贱时买入,价贵时卖出,辗转盘剥,与民争利。

未央宫中的麒麟阁(汉武帝建)
酷吏当道,折射出汉武帝的人才观。
这种情况下,武帝为了实现雄才大略,用人更倾向于实用主义,酷吏当道,就是因为执行力特别强,目标特别明确。
这一点可以见他和汲黯对人才观的对话:
上招延士大夫,常如不足;然性严峻,群臣虽素所爱信者,或小有犯法,或欺罔,辄按诛之,无所宽假。汲黯谏曰:“陛下求贤甚劳,未尽其用,辄已杀之。以有限之士恣无已之诛,臣恐天下贤才将尽,陛下谁与共为治乎!”黯言之甚怒,上笑而谕之曰:“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苟能识之,何患无人!夫所谓才者,犹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不杀何施!”黯曰:“臣虽不能以言屈陛下,而心犹以为非。愿陛下自今改之,无以臣为愚而不知理也。”

汲黯认为汉武帝确实爱才,求贤若渴,但是往往过于严苛,动不动就杀头,汲黯认为未尽其才。而汉武帝说,哪个朝代没有人才啊!只是没有能够识别罢了,如果能够识别人才,怎么可能没有人才可用呢?人才就是工具,用才不能够充分发挥,那与无才一样,不如直接杀掉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