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做艾灸,不要烫出泡。《名医别录》中记载:“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李时珍的故乡湖北蕲春是著名的艾草产地。艾灸是将艾草加工成艾绒、艾条等后,将其点燃,放置在体表的腧穴或病变部位烧灼和温熨,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传导至全身,从而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艾灸还可调和阴阳、防病保健、补中益气、消瘀散结、温经散寒,常用于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
艾灸有多种类型,根据是否起泡可分为瘢痕灸(化脓灸)和无瘢痕灸(非化脓灸)。传统中医认为,起泡化脓的瘢痕灸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但不建议在家中自行做瘢痕灸,因为普通人难以把握起泡的程度,可能引起较严重的皮肤损伤、感染等问题。
目前,临床通常推荐温和的艾灸方法,以不起泡为宜。具体方法、时长、距离和部位,要根据个人耐受程度而定,还可借助艾灸盒等外用器具在家里更为方便地完成操作。
把握距离和时间。目前,在临床上最常用的是艾柱灸和艾条灸。其中艾条灸操作简便,大家可遵医嘱在家中自行操作。具体做法是将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熏灼。根据艾条灸的操作方法,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3种。
温和灸:将已经点燃的艾条,用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挟住,对准施灸部位,距离0.5~1.0寸(2~3厘米)进行熏灸。熏灸过程中,艾条应固定于应灸之处,不要移动,一般每个穴位进行5分钟左右,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至皮肤稍呈现红晕为度。此法适宜治疗虚证、寒证等多种问题,还常用于保健灸。
雀啄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施灸的部位,类似小鸟啄食一样,以一起一落、忽近忽远的方式进行。每次起落,艾条与皮肤的距离为2~3厘米,时间一般为5~10分钟,以皮肤呈现红晕为度。此法热感较其他灸法强烈,多用于急症和一些较顽固的疾病。
回旋灸:将艾条一端点燃,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1寸(3厘米)左右的距离。平行往复(类似熨衣服)进行,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时间为20~30分钟,本法适于病损表浅而面积大者,如皮炎、褥疮等。
灸有4大禁忌。虽然使用安全、效果好,但艾灸并非人人能用。尤其是以下4种情况,应慎用艾灸。1.过饱、过饥、大渴、大惊、大恐、大怒之时。2.实证、热证及阴虚发热的病人不宜灸。3.妇女妊娠期,腰骶部和小腹部不宜施灸;颜面部、心前区、大血管和关节活动处不可用瘢痕灸。4.禁灸和慎灸的穴位:哑门、风府、天柱、头临泣、头维、丝竹空、攒竹、睛明、迎香、人迎、渊液、乳中等。
此外,做艾灸时,要注意以下问题:施灸时要思想集中;体位要舒适、穴位要准确,如不确定,应咨询针灸医生;另外要防止落火,避免烫伤;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把握施灸时间;如果灼烧感很明显,不必强忍疼痛,应该及时调整,比如离身体再远一些或停止治疗,以免烫伤皮肤;如果做瘢痕灸,应防感染;艾灸的一般顺序为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自行在家做艾灸时,一定要咨询针灸医生,在针灸医生的指导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