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今重庆奉节)调任和州刺史(今安徽和县),在顺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过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感慨历史兴亡,写下了《西塞山怀古》一诗,原文如下: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王濬率领着巨型楼船战舰从益州顺流而下;金陵城中的王气黯然收敛。诗人从蜀地出发,沿江顺流东下,把船停泊在西塞山脚下,登上西塞山,抚今追昔,想到三国末年那段历史。当时,西晋大将王濬率领强大的水军从益州顺流东下,进攻吴国,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便兵临石头城下。孙吴君臣望风披靡,所依仗的“王气”没有起任何作用,在西晋大军面前,黯然收敛。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千寻长的拦江铁索沉到了江底;成片的象征投降的白色旗帜插满了石头城城墙。当年,吴国为了防备西晋从蜀地沿江进攻,于是,在江底暗置铁锥,在江面上设置铁索。但在西晋水军的攻势之下,这些看似坚不可摧的工事仿佛成了“纸老虎”,被轻而易举地攻破了。面对西晋摧枯拉朽的攻势,孙吴君臣无计可施,他们知道大势已去,只能在城墙上竖起白旗,俯首投降。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人世间有多少让人感伤的往事;西塞山的山体仍旧突出到寒凉的江水中。诗人的思绪从往昔回到了当今,历史已矣,任何人都无法改变历史,追溯往昔,有太多的事令人扼腕伤叹。但自然事物并不理会人们的悲伤感叹,几百年过去了,江水依旧滚滚向前,西塞山的山体仍旧突出到江流之中。这些被当时统治者所凭借的天险仍是当年的模样,可是人世间早已发生了沧桑巨变。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现如今正逢四海一家的统一时代;以前的战场早已掩映在秋天萧瑟的芦荻丛中了。诗人联想到当今的世事,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当年诸强割据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已是四海一家的大一统时代了。在这样的时代里,当年的战场已经成为历史的遗迹,一方面使人们伤怀,另一方面提醒如今的统治者要以史为鉴,决定兴亡的,不是天险,而是人事。
在这首诗中,诗人先追溯历史,当年王濬率领大军顺流东下,一路势如破竹,孙吴君臣望风披靡,无奈投降,这段历史让人感慨。在感慨之余,诗人着眼于当下,希望今人能够以史为鉴,注重人事,不要让“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悲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