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城县位于河南省东部,地处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是中国木兰之乡、中国钢卷尺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全国绿色发展优秀县、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全国中医药产业发展试点县、全国制种大县、省对外开放重点县、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被评为国家园林城、省级卫生城。
历史沿革
虞城,为虞舜子商均封地,迄今已有4000余年历史。《禹贡》载:禹分天下为9州,黄河之南日豫州,虞属豫州地。禹受虞舜禅让后,封舜子商均于虞。称有虞氏,(后称虞国)。商均后裔虞思、虞遂相继为君。周封殷后微子于宋,号宋国,虞属宋国,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齐、楚、魏3家分宋,虞属魏地。
秦代设郡县,此地置虞县,属砀郡,虞县之名自此始。据《汉书补注》等载:汉袭秦制,虞县属秦置。(旧县志称汉置)。汉高祖五年(前202),改砀郡为梁国,虞县属梁国。王莽新朝时期虞县曾称"陈定亭"。东汉初复为虞县。三国、晋时属魏地梁国。南朝宋改梁国为梁郡,虞县属梁郡。后魏延昌年间置萧(侨置)属沛郡,北齐废萧置相,虞属相。隋开皇十六年(596)置虞城县。虞城之名自此始。
唐分全国为15道,虞城初属河南道宋州睢阳郡。高祖武德四年(621)升虞城县为东虞州,武德五年废州复为虞城县。五代后梁时属辉州(州治在今山东单县)。五代后唐、晋、汉、周时属归德军。宋代废道为路,太宗至道年间(995-997),虞城属京东西路。真宗景德三年(1006),宋州升应天府,虞城属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应天府改称南京,虞城属南京。宋南渡后,金天会八年(1130)改应天府为归德府,虞城属南京路归德府。金宣宗兴定元年(1217)没于黄水,县废。蒙古宪宗二年(1252)复立为县,隶中书省东平路。世祖至元二年(1265),因受水灾,人口稀少,并入单父县(今单县),至元三年复置,属济宁府,至元八年(1271)改属济宁路。明洪武二年(1369),复属开封府归德州。
清代,虞城属河南省归德府。民国初年,以道承省统县,虞城属河南省豫东道。民国3年(1914)6月,豫东道改为开封道,虞城属开封道。民国16年(1927)道废,直属省统辖。民国21年(1932)划"督察区",虞城属河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26-34年(1937-1945)日本侵华期间,本县民国政府、抗日民主政府并存,在日伪占领区还有日伪县政府存在。民国34年(1945)日本投降后,复属河南省第二行政区。
1949年,虞城属河南省商丘专区。1958年底,商丘、开封2专区和开封市合并,称"开封专区",虞城属开封专区。1961年,复置商丘专区(1969年改称商丘地区),虞城属商丘地区。1997年,设商丘市,虞城属商丘市至今。
行政区划
1948年12月,虞城县人民民主政府进驻县城(今利民镇),全县划为7个行政区:一区城关、二区贾寨、三区朱庙、四区赵桥、五区杨集、六区张集、七区陈集。1949年8月,取消保甲制,划84个乡。1953年,改朱庙区为李老家区,赵桥区为稍岗区,陈集区为刘集区。84个乡改为66个乡:黄桥、杨庄、袁寨、孙楼、归洪、刁井、利民、土园、新民、杨林、贾寨、张楼、杜楼、史楼、苗楼、刘楼、孙楼、李楼、汤楼、王集、侯楼、同心、唐楼、王楼、永和、潘井、元村、范庙、陈店、王庄、刘寨、梁庄、李楼、稍岗、吴庄、范庄、滚轮庙、三庄、李集、刘屯、镇里蛔、杨集、丁楼、葛庄、靳庄、杨楼、张庄、桃枢集、林堂、刘集、吴楼、马滩、张楼、卢庙、杨庄、朱寨、乔集、甄寨、朱集、滕湾、田庙、寓贤、蔡老家、李河、岳庙、六庄。
1954年9月,谷虞合并。原谷熟县的马牧区改称八区,陇海区改称九区,店集区改称十区,站集区改称十一区,杜集区改称十二区,黄冢区改称十三区。辖区增至13个,乡由66个增至147个。
1955年8月,13个区取消6个(三、四、五、七、八、九区),保留7个。147个乡合并为67个乡(镇):闻集、沙岗店、刁井、袁寨、新民、土园、孙楼、王集、杜楼、潘井、永和、同心、陈店、稍岗、三庄、丁楼、刘屯、王庄、杨集、杨楼、小侯、大侯、范庄、营盘、杜集、叶店、任桥、沙集、高营、王营、王堂、黄冢、玉皇、刘堰、界沟、王桥、马屯、营廓、朱桥、谷熟、裴窑、陈集、蔡道口、芒种桥、店集、高楼、张集、马滩、乔集、朱寨、刘集、六庄、滕湾、郑集、寓贤、傅堂、张大楼、大郭楼、肖黄、王老家、麦仁、刘店、竹园、站集、大周、利民镇、马牧镇。
1956年8月,7个区67个乡(镇)并为25个中心乡(镇),计有:界沟、玉皇、黄冢、杜集、站集、闻集、谷熟、沙集、大侯、小侯、营廓、芒种桥、店集、城关镇、稍岗、陈店、张公店、利民、袁寨、刘集、张集、杨集、大乔集、贾寨、王集。是年9月,又增设陈集、寓贤、潘井、镇里堌、麦仁、王堂、新民、永和、大郭楼、任桥、郑集、张大楼、沙岗店、竹园、蔡道口等15个乡,至此全县共40个乡。
1957年2月,设利民、张集、黄冢3个区,分辖18个乡。
1958年5月,撤销区,合并为24个大乡,下辖高级社。24乡是:潘井、杨集、张集、刘集、利民、寓贤、永和、稍岗、贾寨、王集、城关镇、大郭楼、刘店、谷熟、大侯、小侯、站集、杜集、店集、营廓、黄冢、任桥、界沟、玉皇。是年8月,撤销乡建制,全县成立15个人民公社。人民公社下辖营、连、排。15个人民公社是:潘井、稍岗、刘集、大侯、张集、杨集、城关、站集、谷熟、杜集、黄冢、界沟、贾寨、王集、利民。
1961年6月,人民公社由15个分划为48个,分属新增设的9个区。9个区是:谷熟、李老家、杨集、利民、张集、大侯、黄冢、城关、杜集。
1962年7月,全县改建为11个区148个乡(也称人民公社),2个区辖镇。11个区是:利民、李老家、杨集、张集、大侯、谷熟、黄冢、杜集、站集、贾寨、城郊。
1965年4月,区乡撤销,,全县划15个人民公社,1个镇,辖405个生产大队,4910个生产队。15个公社1个镇是:张集、杨集、刘集、稍岗、李老家、利民、贾寨、城郊、大侯、站集、谷熟、店集、杜集、黄冢、界沟和城关镇。
1975年4月,增设王集、郑集、芒种桥、闻集、沙集5个公社。1977年8月,又增设营盘、小侯、八里堂、三庄、乔集、田庙、刘店、营廓、镇里堌等9个公社。1981年11月增设利民镇。至此全县有29个公社、2个镇,辖607个生产大队,5613个生产队。
1983年,人民公社改称乡,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生产队改为村民组。
1986年,又将谷熟、界沟、张集、贾寨4乡改为镇。至此,全县共25个乡、6个镇,649个行政村,5153个村民组。
1986年3月,谷熟乡撤乡设谷熟镇。张集乡撤乡建张集镇。1986年7月,界沟撤乡设界沟镇。
1995年4月,杜集乡撤乡设杜集镇。大杨集乡撤乡建大杨集镇。
2000年3月,营廓撤乡设营廓镇。
2001年4月,利民乡并入利民镇。
2009年11月,站集乡撤乡设站集镇。
2013年12月,营廓镇更名为木兰镇。
2014年2月,稍岗乡撤乡建镇。
2020年底,全县辖10个镇15个乡(2013年11月贾寨镇划转商丘城乡一体化示范区;2015年7月,芒种桥乡孙菜园、姚庄、周庄、师庄、崔小寨、陈集、大赵和谷熟镇田老家、倒楼、河涯村杨盘阁划转商丘城乡一体化示范区),13个居民委员会,607个村委会。其中城关镇辖北街、中心街、南街、惠民街、胜利、大同东、大同西、牛园、东风9个居委会,南汪、红旗、新建3个村委会。
2021年10月,撤销乔集乡设立乔集镇。
2022年虞城县总人口127万,辖25个乡镇,(城关镇,界沟镇,木兰镇,杜集镇,谷熟镇,大杨集镇,利民镇,张集镇,站集镇,稍岗镇,乔集镇,黄冢乡,沙集乡,店集乡,闻集乡,芒种桥乡,刘店乡,大侯乡,城郊乡,郑集乡,李老家乡,镇里固乡,古王集乡,刘集乡,田庙乡)601个行政村,12个居委会(社区),面积1543.57平方公里。